让系统化“治水”成为我区水资源保护的利剑
- 信息来源:宁夏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_365bet如何提款_365体育官网登录
- 发布时间: 2019年08月26日
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_365bet如何提款_365体育官网登录宁夏区委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精辟阐述了治水兴水的重大意义,深入剖析了我国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我们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我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也提出了生态立区战略,要铁腕整治环境污染,实行最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制度,让宁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
当前,我区水环境治理面临水环境容量小、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环境执法监管及综合治理能力弱等问题,水质持续好转仍面临较大压力,水环境治理已成为悬在我们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实现生态立区战略,建设绿水青山宁夏,系统化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在宁夏,治水“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先天条件之殇。总量不足。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89毫米,当地水资源总量1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7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1/12,,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依靠国家限量分配的黄河过境水。根据《宁夏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评价报告》预测,2020年全区需水量约为75.97亿立方米,按照2020年73.27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红线指标,2020年宁夏缺水量达到2.7亿立方米。质量不高。我区山区大部分河道常年断流,全区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占40%,银川、石嘴山地下水过量开采,沙湖、星海湖及主要排水沟水质多为劣ⅴ类。
二是发展理念之惑。宁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直处于追赶阶段,压力大、困难多,直接导致多数地方政府官员奉行牺牲环境保增长的扭曲发展观和“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把过去 30多年高速增长伴生的环境代价称为“环境红利”,基于“环境红利”的认识误区,粗放的工业化模式、环境政策上的偏倚和失衡和毫无约束的自私动机给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空前压力,导致水资源耗竭、水环境恶化、水生态破坏、水安全失控,造成了水环境安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三是治理体制之困。一方面,水资源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污染者众,而担责者少,由此产生的“公地悲剧”在水环境领域几乎无处不在。另一方面,由于涉水政府机构存在条块分割、职能分散的情况,分别编制规划、分项安排资金、分头组织实施,导致功能碎片化,又让治水陷入“反公地悲剧”之中,无法实现协同治理的要求,水污染防治也仅是停留在治标层面,没有治本,就会造成不断治标的恶性循环;而且,碎片化的政府功能因权力寻租而导致部门利益化,因此造成“九龙治水,越治越污”的尴尬局面。
四是治水行动之艰。治水过程充分印证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句老话,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对矛盾统一体不会在和风细雨中自然化解,而要经历转型之痛、升级之苦。治水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先进技术支持,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组织机构,然而,这些软硬件投入和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全区32个工业园区仅建成运行19个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银川第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工程受征地补偿问题影响已停工,永宁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可研报告尚未得到批复,隆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于2016年1月建成试运行,但一直因为氨氮超标不能稳定运行而反复调试,至今不能进行验收。加之各级地方政府在抓水污染防治方面紧迫感不强,对环境执法工作重视不够,执法不严或行政干预执法严重,环境执法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今年1-5月,环保部发布的各地环境执法力度通报,宁夏因执法案件数较少而被环保部点名指出。上述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区治水行动进展缓慢,治水流于形式,效果不彰。
我们提出要生态立区,倡导“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但是“观政在朝,观俗在野”,治水的主体是政府,获益者是群众,政府该如何做群众才能享受到治水的红利,才是治水最终落脚点,基于此,我们的治水工作该如何开展?
一、治水,必须有高度,才能在经济得失与环境保护之间做出取舍。
1、坚持绿色发展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所有涉水部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跟党中央步伐,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把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因水制宜、量水而行,更加重视节水护水管水,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站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坚定绿色GDP发展观,严格建设项目审批,推进重污染行业入园整治,引导污染企业退出,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写进制度,让宁夏的发展理念实现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跨越。
2、重建水文化,重塑水生态伦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这个意义上,治水实现要治“心”,让心回归人水共荣的境界。治心重在建设水文化、重塑水文化精髓,一要领会传统水文化中天人合一、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伦理。二要培育新型水文化。水文化的核心是人水关系。新型水文化要求知水、懂水、爱水、惜水,合理用水,科学节水,意在让人们意识到爱水、惜水、节水是人水和谐、自然永续之道。三要倡导新常态下的水生态伦理。水生态伦理就是要树立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意识、人水共赢的水发展理念。新常态下水生态伦理要求社会对中低速发展能够持容忍态度和平和心态,对大自然要有感恩回馈之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严格管理要常态化,激发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治水的热情。
二、治水,必须有狠劲,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拥有不顾一切的决心。
1、压责任、重落实,加大问责力度。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抓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排查、检查、督察,加大环境保护督查力度,形成强大震慑,倒逼责任落实。要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严格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要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不放,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代价。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环境事件多发高发、权重反映强烈的,不管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什么人,都要以及依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2、勇担当、敢碰硬,推进“腾笼换鸟”。各县(市、区)要通过“大破”来换取转型升级的“大立”。敢于用各种手段打击环境违法、消除污染源、淘汰落后产能,设定严格的生态准入标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继续关停和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同时还能采取各种方式培育新型产业、培植科技产品、扩大先进产能,用“立”的智慧,充分发挥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倒逼作用,有效盘活利用关停及拆除企业腾出来的土地空间、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填补环境治理行动后生态空间的产业空白,大力引进、培育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才能保持未来发展的领先优势。
三、治水,必须有创新,才能在复杂的治理过程中拥有成功的底气。
1、治水思维的创新。其中包括系统治理和共治共享思维。与水循环的连续性、流动性、 整体性规律相适应,确立系统治水思维,熟悉“水性”,树立“大水务”和“水功”观念 ,要准确把握统筹兼顾、系统治理的思维方法,坚持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从空间上看,就是要把水的系统性贯彻到空间里面去,形成河流、湿地、湖泊、溪流相结合的一个大的局面,将水利,水生态和水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景观环境。由政府集中掌舵,公众划船,通过功能协调、职能衔接和系统治理,实现协同共治。树立公民参与、社区共治、政企合作观念,建立排放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河道水环境信息定期向附近社区和居民公布,最大发挥企业在治水上的主动性。推行民间河长制,让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参与城市河道管理和监督 。
2、治水体制创新。结合“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充分发挥河长的作用,在一把手的协调下,深度优化涉水机构职能,消除体制性瓶颈和机制性障碍。在顶层设计方面,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完善上下游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落实跨界水污染治理的事后惩戒机制。创新上下游水质监管机制,加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质综合考评量化体系。充分发挥自治区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功能,统筹协调安涉水部门资金,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整合资金,合力推进治水工作。打造水利、国土、环保、农业等多部门的联合执法队伍,形成合力,有效执法。加强与陕西、甘肃、青海、内蒙等省(区)的互动交流,完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在水资源配置机制方面,清晰水权边界、健全水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在公共水资源治理模式方面,根据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及涉水主体关系,形成政府主导的多中心治理、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社区为中心的自主治理等多样化的治理格局,真正做到系统治水。
3、治水技术的创新。首先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治水是个技术活,不论是有效治理水污染,高效利用水资源,还是防汛抗旱、节水灌溉,都是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先进的技术水平与手段,直接决定着最终治水的结果,因此,治水,要从技术手段的创新开始,结合宁夏实际,引进先进治水及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本地情况的涉水技术,开展自治区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加快实施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其次是技术人才的创新。与技术手段相对应的是人才的拥有,有技术没人,有人没技术都不能做好治水工作,水利技术人才既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也包括环境执法队伍,而我区这三方面的人才都极其缺乏,因此在这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最后是技术平台的创新。创新现有涉水部门合作的平台,听到来自各个行业的声音,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群策群力,要以大数据为支撑,完善水资源数据信息网络,才能从源头阻断水污染,而不仅停留在末端治理。目前我区涉水部门之间只有水利厅与环保厅签订了“水环境保护联动工作机制协议”,建议其他涉水部门能加入这个协议,最大限度的扩大平台信息量与共享范围。
四、治水,必须有韧性,才能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1、合理制定目标,分步实现。治水目标要符合实际,不可贪高,按照各项治水目标,合理安排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逐步实现宁夏对青山绿水的期望。针对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突出抓好贺兰山东麓山洪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和城市防洪排涝,优先建成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到2030年,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不低于100年一遇,其他县市防洪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清水河、苦水河等重点支流防洪标准按20-50年一遇。针对2017年底彻底消除城市段黑臭水体,要加大整治力度,争取按照计划完成整治工作。针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建成运行的19个要保证稳定运行,出水达标,在建的6个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拖入运行,尚未开工建设的7个要尽快完成可研论证,开工建设。
2、合理制定规划,统筹利用。根据我区空间规划(2016-2030)要求,抓好规划论证。城市中的水必须与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平衡发展,要因水制宜搞好城镇规划,量水而行布局产业结构。要在城市原有的灰色基础设施(道路、机场、车站、构筑物等) 和绿色基础设施(公园、绿道、自然湿地、山林等)规划之外,重新构建蓝色基础设施(河道、湖泊、雨洪设施、景观水系等),挖掘城市中水的作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内涵,让三种基础设施和谐共存,发挥“水让景更活,让树更绿、让城更美”的作用;按照“南治理、中修复、北预防、重点保护、全面监督”的防治布局,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加快南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需要积极建设水源工程,保障供水安全,结合全域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三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推广节水灌溉,窑窖集雨微灌技术,改变“大引大排”灌溉方式,实现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高效利用;合理调整水价,减少引黄灌溉水的浪费;提高中部荒漠草原防沙治沙区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控制污染。
3、合理制定政策,完善法规。确保水质安全刻不容缓,治水离不开严刑峻法,必须完善涉水法律制度,对违法者进行必要的惩罚,特别是强化涉水法律的执行力。其中需要在法律上构筑公众参与治水的制度基础,明确公民的环境权。把公民享有安全、清洁水环境的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拓宽公民维权渠道。加强治水政策研究,尤其是给与农村水污染治理以政策倾斜 ,尽快形成有利于治水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要组织对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杜绝故意放水、降低标准、管控不严等问题。
【关闭】